浅谈系统集成
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-03-16,文章超过7天没更新,应该是已完结了~
导读
系统集成的出现主要是基于两点事实
第一个事实: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,而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差异化才能得以体现,积极的差异化是企业竭力追求的,于是需求是千变万化的。相应的,为满足企业不同种类、不同层次的需求,也出现了大量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信息化厂商。
第二个事实:信息化厂商术业有专攻,没有能够满足所有需求和提供所有解决方案的厂商。因为企业存在各种类型和深度的需求,种类和数量极大,使得大多数信息化厂商都只能聚焦于某几个市场,虽然也有如SAP、Oracle这样的国际化巨头拥有非常全面的产品线,他们在若干核心产品上全面领先,但他们也不能覆盖企业所有的信息化需求,在某些领域,巨头的方案不一定是最领先的和适用的。
基于以上两点事实,企业种类繁多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一套系统或者一个厂商满足,那么就需要系统集成了。为此,在不同时期,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特点,产业内出现了各种集成方案,下表是各时期开始出现的集成技术及其特点。
系统集成的应用场景极为常见
例如ERP等系统的审批流程功能通常较弱,那么可以集成工作流管理系统BPM或OA系统打通包括ERP在内多个系统之间的流程;
例如ERP系统套装模块的功能不如领域专业化软件强大或易用(如资金管理、HR等),那么可以集成专业的相关软件实现更完善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;
例如生产管理需要深入到车间层面,那么ERP就与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成,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强生产排程,可以再集成高级计划与排程系统APS;
还有大量SRM、CRM、PDM、PLM、WMS、EPM以及更多的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系统,往往都需要集成在一起使用;
还包括企业与银行系统、与政府系统的集成;工业、物联网应用中智能硬件设备与各个系统的集成,等等。
系统集成的难点
1. 功能架构设计
在业务流程中,各个系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与功能。如何合理划分功能、确定各系统之间的边界及数据流动,是系统集成设计的重中之重。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:
模块划分与角色定位
明确每个子系统在整体业务中的定位,既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,又要保证数据和流程的顺畅衔接。接口与数据标准
不同系统之间往往存在数据格式、接口协议等方面的差异。需要通过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和接口规范,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和业务协同。低耦合高内聚
既要保证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,又要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,以便在未来进行灵活扩展和维护。近年来,基于服务导向架构(SOA)和微服务架构的设计思路,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成熟的方案。
2. 集成实现方面
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,系统集成常面临如下挑战:
数据格式与接口适配
各系统的数据结构和接口标准不尽相同,往往需要建立数据转换层或适配层来完成数据格式的统一和互换。实时性与性能要求
跨系统调用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响应速度,这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。如何在集成过程中控制延时和并发压力,成为设计中的重要考虑点。异构系统兼容性
集成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不同平台、不同技术栈的系统,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兼容问题,需要借助中间件和标准化协议(如 RESTful API 或消息队列)来实现系统间的无缝对接。安全性与权限控制
在多个系统间共享数据时,必须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。完善的权限控制、身份验证、数据加密以及审计机制是系统集成中不可忽视的安全保障措施。维护性与扩展性
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,集成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。模块化、松耦合、可插拔设计思想有助于未来对系统进行升级或替换部分模块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